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律攀大 >> 自律攀大人 >> 正文
自律攀大人
【攀大教师】妙手画丹青,朱笔写师魂:一位老教授的攀大情怀
2017-10-11      传媒中心记者团      费浩东 李炎明      点击数:

吴汉怀,一位潜心耕耘画坛的艺术家,一位倾心致力教坛的老先生。1995年,37岁的他,毅然从攀钢日报社来到了mg4355线路检测中心。正值盛年的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忘记对教书育人的热忱,将自己的余生全部倾注到攀大。22年,从最初怀揣理想的艺术青年,到现在的鸭舌帽下压着的灰发;22年,年均300学时的教学任务,一直坚守着讲台; 22年,亲自见证了艺术学院从无到有,从大到强。如今,他头发变得花白,身躯不再挺拔,但他还在燃烧自己,为艺术、为教育、为攀大,支撑他的是情义,永远不变的是情怀。

执念:艺术与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吴汉怀盼望能考上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虽然每年四川美院从云、贵、川、藏只招10多个人,但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再加上在油画方面的底子肯定没问题。于是,他一边上班一边自学相关专业知识,但连考4年都没有考取。1981年,吴汉怀23岁了,国家规定,年满25岁就不能参加高考,他心里有点急了,转而报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当年通过考试就被录取了。这虽然不是自己最初的理想,但吴汉怀依然很开心,可以继续画画了。在这里,是他从事专业学习的转折点,也是在这里,让他做老师的想法更加强烈。毕业之后,他回到了攀枝花,到攀钢日报社做美术编辑,十年里,他的艺术生涯在继续,可为人师的愿望也一直萦绕在心头。1995年,终于有了机会,来参加我校专科装潢专业的筹建工作,从此,便开始了他20余年的教书育人生涯。

马拉松:艺术学院的领跑人

95年,一个专科装潢专业,一个班,27名学生,构成了我的生活。专业教室、教学设备、专业教师什么都没有,我们是‘白手起家’。”吴汉怀回忆起最初的艺术学院和艰难的教学生活,当时家住东风大花地“我吃住都和学生一起,一大早来上课,经常很晚回到家,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叫累,心里只有学生和学校”。他奔波劳累,寻求各项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争取学院的发展。现在的艺术学院,拥有5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1300余人,专业教师54名,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设施设备从无到有,仪器设备总值达500万元,艺术学院实验实习中心2016被列为四川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主持多项省、市、校级科研教改项目,一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学校在转型发展时期,带领全院师生,围绕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先后于盐边、西区、德昌、木里县政府开展毕业设计项目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他不停的脚步,离不开他对学生、对学校的热情。

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与学生在一起,言传身教,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重视基础课技能训练,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他的学生遍布各地,成长成才的数不胜数,“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千桃李,三寸笔”或许就是他的真实写照。他作为院长主持学院行政工作和作为老师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是攀枝花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手里的画笔依然在转动,一幅幅融入心血的作品,不断获奖,一篇篇饱含情愫和美学趣味的作品汇集成册,一笔一划,见证了他几十年来的长跑历程和对艺术的坚守,出版个人油画作品集两本,两件作品被中国三线建设博馆、四川美术馆收藏。主持完成了国家新建遵义会址纪念馆、娄山关战役纪念馆内的大型壁画创作绘制项目。

待续:蜡炬成灰泪始干

说到退休,吴汉怀表现出的是无奈与不舍,无奈岁月的流逝,不舍与学生的情谊。他说他的一生有三爱,爱自己的专业,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学生。“现在的孩子,综合能力提高了,但仍需静心做事、扎实基础。在汲取知识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课堂学习,要拓展思维,改变学习方式。”这是吴汉怀对学生的期望。

“吴爷爷老师”是同学们对他的亲切称呼。59岁的他,虽然即将退休,但是初心不变,“我带学生出去写生,他们还是画不赢我”,他依旧精力无限,“我还会继续教书,帮助学生,这是我一生热爱的事业,我还会继续创作,坚守艺术,这是我一生追求的理想”。谈到今后的生活,吴汉怀依然心系学校,他说,他也将致力于教学督导工作,与任课老师在教学方面多加沟通,为培养年轻老师发挥自己的余热。

写生中的吴老师


作画中的吴老师


(图/文 传媒中心记者团;编/审 郑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