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律攀大 >> 自律攀大人 >> 正文
自律攀大人
【自律攀大人】为霞漫天映金沙
——记攀大创建时期老同志何青教授
2022-11-22      传媒中心      黄欢      点击数:

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满屋书香飘来,屋角字画满筐。走进何青教授家,映入眼帘的是一位满头银丝、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亲切招呼着前来拜访的一行人。进门一览,两间书房的书柜里全是书,沙发上摆着一摞书,旁边亮着的电脑显示未完成的创作。这位年近72岁仍然笔耕不辍的老人便是这次采访的主人公——何青先生。他是mg4355线路检测中心第一届中文系学生的青年教师,后来先后担任过学校师资科科长、招生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处长、报主编,是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也是市优秀政协委员。通过他的奋斗历程,讲述他与攀大的故事。

历经坎坷,柳暗花明是攀枝花

从来成大器者,必是痛尝世事艰辛。只有历经坎坷,才能静对风云。1969年春天,受“文革”影响,作为老三届的何青,他和全国大多数中学生一道,响应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秦巴山区当了一名插队知青,一去就是6年,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

转机发生在1975年春天,冶金部一家大型企业招收200余名知青,何青跟随大部队来到了钢城。他将下乡时的被子、衣服和棉絮都送给了队里的贫下中农在人潮涌动的火车站,何青与其他为生活忙碌奔波的人截然不同,随身带了一把跟随他多年的小提琴,背着一个小包,周身散发流浪艺人般独特的文艺气质,踏上了攀枝花这方热土,成为了央企子弟学校的一位老师。

1978年,在国家高考恢复的机遇下,何青有幸作为骨干教师去教师进修学校脱产学习,第二年参加高考后得进入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在师范大学)深造。完成学业后的何青,又回到了那个与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攀枝花。

攀大初遇,开展事业新蓝图

1983年11月11日,省政府批复下达,攀大应运而生。从一张蓝图到一幅实景,从一片荒山到教育沃土,攀大荜路蓝褛,一路健步前行。高校充满文化气息的工作氛围吸引着何青,当攀大筹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两位领导上门找到他工作的教育培训科长,要调何青去正在筹建的攀大任教时,他义无反顾,欣然前往。

参加全国政协副主席、北大副校长罗豪才先生调研会后合影

大学者,非高楼大厦,乃大师之谓也。1983年底来到攀大筹建办工作的何青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起草招聘启事。他拟稿的招聘启示一字未改发表在光明日报和四川日报等大型报纸媒体上,以其严谨的文笔得到了筹建办领导的肯定。随着应聘资料纷至沓来,初选和考察的担子落到了何青身上。据何青回忆,当时接受考察的老师,有毕业于清华在云南工作的的刘绍璋、在营囗工作毕业于清华肖开淮老师,内江师专工作毕业华东师大数学系的陈善我老师、北大数学系毕业的杨光辉,还有在西南石油学院工作的冯明琴五位老师和在川大工作的邹子厚老师,攀大一时群贤毕至,篷壁生辉

1984年秋,攀大成立伊始,何青教务处师资科工作,负责新进教师的业务考核。虽然第一届学生招进来了,攀大那时还没有秘书专业的专业课老师恰逢其时,武汉大学办了一个高校秘书专业师资研修班学校领导考虑了几位教师去研修,但都人愿意,最后这副担子落到了年轻的何老师肩上,远赴武汉学习笫二年学成归来,学校任命他担任师资科副科长,除了行政工作外,他还担任了秘书学的教学工作,尽管后来职务几次变动,但他一直有脱离教学,始终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经过努力,他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秘书学专业上有了很高的造诣,是四川省著名的秘书学专家,长期担任中国高等教育秘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秘书同盟常务理事、四川省秘书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寒来暑往,书写20余载青春年华

1987年后,行政工作与教学研究时间的矛盾,困扰着何青,他辞去了师资科科长一职,前往中文系做了专职老师和班主任(现在叫辅导员)。在中文教授两门秘书专业主干课——秘书学和公文写作(机关应用文写作)。

1989年5月,何青老师带领毕业学生去昆明毕业实习,还未结束前,遇到突发事件初遇突发事件,他沉着冷静,考虑到同学们没吃饭的因素,立即去同学家借来一辆的自行车,带着一大袋馒头赶到昆明的中心广场,将全班同学一一从人山人海的广场里找出来,带回招待所,开会统一行动,结束实习,将全部学生毫发无伤的带回了攀枝花。学校领导见了何遇事临危不乱、精明干练的工作能力,在年底89届学生毕业后,经党委研究决定,调他去做校招生办主任。面对这份光荣且充满未知的工作何青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服从了安排,走马赴任

何青后来回忆说,调任招办主任对他来说完全是个意外,他无意再去机关工作;他衷情于那张安静的书桌和青春激荡的教室,还有许多书未读,许多文章未写但是,又不能辜负学校对自己的信任,他犹豫着,沒立刻去报到。他暗自思考,在这之前大概有两件事引起了领导的关注,一是面临突发事件,能够稳妥处置,安全带学生返校。二是采访第一届毕业生熊文德时,他撰写的那篇叫做《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报告文学发表在武汉一家全国性高教研究杂志上这篇充满激情文笔酣畅的文章受到了主要校领导的欣。矛盾犹豫了三个月,他最终选择了服从组织。

招生办的工作十分辛苦,在那个没有电脑手机的年代,要保证手写准考证的准确率是比较费力的一项工作。攀大建成之初,名气小、层次低,好在招生办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共同促成了与四川省国防三线单位,有核九院、长虹厂、长钢、东电、二重、西昌铁路分局等十多家大型单位的合作关系。

何青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夏天,要与重庆一家国防三线企业签订委培合同,这家兵工企业在綦江县乡下生产大炮,厂址与贵州的大山交界,那时候交通不便,他半夜三点下火车,摸黑行路、淌水过河,在鸡毛小店临时住上几个小时后清晨又早起赶乡际班车何青说:那时候跑委培生源的工作很辛苦,需要连轴转,忙得跟个陀螺似的,也不觉得累在他们的努力下,攀大与四川大学和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分别达成了联合办学的长期合作协议,学校还挂上了四川大学攀枝花分校的牌子,这是招生办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对招生办繁杂忙碌的工作,顾不上家庭、教学和文学创作,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他建设攀大的拦路虎,为了工作,为了攀大招生顺利,何青放弃了小家为“大家”。

在退休之前,市电视台记者采访了何教授,做了一期30分钟的人物专题,在攀枝花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经历”栏目播出后,反响很大,何青老师事后写了一首《六十抒怀》的七律诗,作为人生总结。

曾唱《大江》意冲冲,嘉陵北望浪飞东。

寻人梦里梨花雨,吹面桥边楊柳风。

锦瑟闲谈心若月,金沙夜渡气如虹。

人生成败皆往事,到老高歌颂放翁。

何老师一生钟情苏东坡“大江东去”这首词,其浩怀逸气常催人奋起。在届满60周岁时,他曾经生活的嘉陵江畔,伴他度过无数个寂寞之夜的小提琴,以及他在金沙江畔度过的大半生,时常回环于他的脑海中。人生成败虽已成过往,但对爱国诗人陆放翁的敬意到老依旧初衷不改。

挑战在前,当奋勇向前

度过建校初期紧张非常时期后,何青的工作节奏放缓下来,他已经能够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他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困难重重而是自我挑战。刚做行政工作的时候,他常常忙得昼夜颠倒搁置了家庭兴趣爱好,将工作放在第一位后来逐渐适应却还是迷茫那时何青常问自己:这一辈子人生苦短,从政非自己所好,难道就甘愿放弃学术

何青给同学们讲解中国古代康养史

何青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在连轴转地工作4年他主动请辞招生办主任。1994年至2011年,何青先后在科研处和《mg4355线路检测中心学报》工作。不用四处奔波长期出差的18年里,何青埋头学问,著作颇丰,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公开出版的专著《秘书学:理论实线与方法》在第二届中国秘书杯论著评选大会上获大奖,论文多次获奖。自那以后,没有一次让自己孩子空着肚子去上学,将心放在了学术上,也兼顾孩子的教育,后来独生女儿本科考上了一所211大学,研究生考上了一所985大学,弥补了那些年他对家庭的亏欠。退休后,他重新拿起笔书写自己的人生,于字里行间寻求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真蒂。他的作品紧紧拥抱花城,眺望朝霞江涛,《攀大赋》、《阳光花城赋》、《钒钛赋》、《铁军脊梁赋》、《康养赋》、《中西结合医院赋》、笮税赋等等皆出自他的手笔,后来又陆续创作出两本诗文选集《生命如歌》与《濯缨集》,记录了他中年生活的点点滴滴及人生思考。何青老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还创作了一部60万字,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几个不同生活际遇不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故事,书名暂定为《山坳上》的长篇已经完成,反复修改了好几次,待出版。生活并没有磨平他的棱角,而是增加了他的人生厚度。

波折不断,终到幸福彼岸

初入攀大时,何青正值盛年,在攀大挥洒了28个青春年华;他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攀大,攀大见证了他的成长,他也见证了攀大的发展历程,它从出土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从一片荒山扩展到1260亩的美丽校园,办学层次从专科到本科,再到招收硕士研究生,他常说,学校这三个发展过程,他都有幸参与,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生足矣。

面对攀大即将迎来建校40周年校庆,何青先生百感交集,他深情地祝福mg4355线路检测中心,相信定会更上层楼,作为国宝panda早已走向世界,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攀大一定会昂首挺胸走进“大学”的队伍,名副其实地称为大学,名震华夏,走向世界。

(编审/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