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攀大要闻 >> 正文
攀大要闻
【攀登四十载】树文明新风 育时代新人 谱写校园文化新篇章
2023-11-10      党委宣传部            点击数:

菁菁校园涵育文化;师生融融滋养文明。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定位,打造自律文化品牌,三线文化、钒钛文化、康养文化、廉政文化的区域特色文化日益彰显,文化之光璀璨闪耀、文明之花芳香四溢、文明校园温馨和谐

 一、坚持弘扬主旋律,打造攀大鲜明文化特色

(一)鲜明文化特色,打造自律文化品牌

2020年以来,学校旗帜鲜明提出以自律引领人才培养过程一流,把“自律攀大人”文化品牌建设作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以系统推进,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理论研究、探索实践和宣传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2020年12月30日,学校出台《关于将“自律攀大人”作为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创建品牌的决定》文件,正式将“自律攀大人”作为文化品牌进行打造。先后出台《“自律攀大人”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自律攀大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五十条》《自律攀大人纪律规矩教育工作方案》《“自律攀大人”体育教育实施方案》《“自律攀大”“十大育人”工作实施办法》《“立德树人过程一流”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级递进式教学改革方案》《关于健全“自律攀大人”过程一流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意见》《“自律攀大人”现代文明人格递进培养方案》《自律攀大人法治素养递进培养方案(第一版)》等文件,不断强化顶层设计,逐步推进“自律攀大人”文化品牌制度建设。组建“自律攀大人”理论研究团队,发布“自律攀大人”品牌标识,在校园网主页专题设置“自律攀大”模块,上线“自律攀大人”百度词条,不断深化自律品牌,逐步形成“自律自觉自强、大德大爱大师、阳光健康美丽”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涵。

凝练办学特色,不断凝聚奋进力量

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应用为先”办学理念,组织更新完善二级学院办院理念,进一步发掘、培育校园文化底蕴。2018年启用了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进一步彰显学校文化内涵、传播学校文化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品牌知名度;“明德砺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和校徽、校旗等文化要素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师生中有较高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在建校40周年之际,设计40周年校庆标识及系列文创产品;在广泛征集、专家讨论、反复斟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里得天独厚》校园歌曲,进一步归纳提炼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评选40年·40事和美丽攀大人40人、40生,回顾40年办学历程,选树先进典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充分展示师生砥砺奋进开启应用型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的精神面貌。

(三)强化路径引领,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持续深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路径,突出应用型大学思想文化建设,学校以三线精神、自律自觉自强精神为基础,坚持“身在三线,对标一流”,通过开设网络慕课,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将三线建设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十大育人体系成功立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传承红色基因,再赴国家战略:mg4355线路检测中心三线建设精神育人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以“艰苦奋斗 自律攀登”为要义,不断丰富“攀大精神”内涵。开设“方毅•红班”“方毅•钛班”和“青马工程班”,以朋辈教育为切入点,常态化开展“优标进课堂”“大学生讲思政课”“我心中的思政课”等活动,引导青年学子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彰显文化育人功能

 (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和定位,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打造“木棉系列、校庆校运社团美食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一院一品”四大品牌,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木棉”系列分为“木棉雅韵”系列文艺活动、“静明湖之声”校园歌手大赛、“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彝族年晚会等。每年3-5月开展“木棉阳光”科技文化艺术节,11月11日—13日期间,开展“木棉花开”校庆校运社团美食文化节。二级学院也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打造“一院一品”,丰富了大学生第二课堂生活,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推动校园艺术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打造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以校园活动及宣传主题为依托,推出了《自律攀大人颂歌献给党》大型文艺晚会,《青春有我》五四专题片,《百名团员讲百年》微视频;以校庆四十周年为契机,推出了校庆系列插画,摄制mg4355线路检测中心宣传片、40周年纪录片;以招生季、入学季、毕业季为节点,制作推出了《起风了》《欣于所遇》《自律·启程》等专题视频;以自律攀大人为主题,制作推出了《一刻·自律》《自律从点滴做起》等专题视频,设计推出“自律攀大人”系列文创产品,采访报道了“自律攀大人”系列人物专访,征集展示了“自律攀大人”系列征文、摄影。

以木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举办“木棉雅韵”文艺节、“木棉花开科技文化节”“木棉阳光社团文化节”和“木棉青创”大学生双创活动、“木棉淬炼”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系列品牌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多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获2021、2022年全国、全省“优秀团队”,学校团委荣获2022年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三线建设与西南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成就观察团荣获全国三下乡“优秀团队”。

(三)发挥“四大基地”育人功能,彰显攀大精神气质

强化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定位,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底蕴,融合钒钛文化、康养文化、三线文化、廉政文化的区域特色文化日益彰显,康养文化研究、钒钛文化普及、廉政文化教育、三线文化传承“四大基地”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廉洁文化馆”、“清风苑”建设不断加强,文化育人功能持续提升。钒钛文化普及基地在省级社科基地评估中获评优秀;《三线精神深度融入育人体系,培养扎根基层、服务西部、务实创新应用型人才》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四川三线建设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重点研究基地,《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课程成为国内开放共享课程并获评为省级思政精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线精神育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打造跨界融合共建的纪检监察教研一体化平台》获第二届“中国廉洁创新奖”,《做人如砚心高洁 风清气正自知廉》荣获2023年四川省第二届“510”廉洁文化宣传月思政微课大赛一等奖;康养学院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三、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建设美丽和谐幸福校园

(一)围绕和谐美丽幸福,打造阳光花园、温馨家园、文化校园

开展校区及建筑物命名方案(第一批)征集工作,更新完善路牌标识、宣传标语,推动实现校园建筑、道路、景观等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将精神文化传承与学校建筑环境有机融合。更新完善校史馆、“文明之光”展览馆和南苑运动场、一食堂改造工作,持续做好绿化美化,实现校内园林、道路等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发挥环境浸润式教育功能,注重校园公共场所人文景观建设,运用雕塑、书画、建筑小品等形式,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有机融入校园各项建设,更新学校本部南门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景观,新增西苑足球场“自律自觉自强”和本部C区产教融合外“自律自觉自强 大德大爱大师 阳光健康美丽”标语;更新完善以“校训精神”“办院理念”为主题主线的教学楼、办公楼走廊文化装饰项目及契合学科专业特色的各二级学院室内文化装饰项目。

(二)坚持绿色节约安全卫生,建设生态文明校园

开展“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垃圾下楼、主动投放垃圾,我的公寓我自律”等主题活动,制定禁烟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无烟校区建设,在教学楼、办公楼、公寓、食堂以及醒目的地方张贴“禁止吸烟”、“控烟集中点”标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节约型校园,开展“节约用电珍惜能源,爱护地球你我责任”活动,营造浓厚的低碳绿色环保节约环境氛围。不断夯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打造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持续开展“优秀文明单位”“文明教研室”“文明寝室”等文明细胞工程,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

(三)强化领导突出特色,全力创建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2018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文明校园,2020年被四川省推荐参评全国文明校园,现为四川省2021-2023年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之一。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创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工作专班,及时召开创文工作推进会,制定阶段性重点任务清单,开展档案装盒培训。二是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和宣传橱窗、标语横幅等宣传阵地开展创文知识及创文工作宣传,在精神文明报上整版报道我校创文工作情况,制订师生文明行为规范和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应知应会知识点。三是突出特色创建。以“自律攀大人”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统领全国文明校园创建,落实《“自律攀大人”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自律为导向,引领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专业特色文化建设,把自律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四是对标抓好落实。对标对表“六个好”建设标准,分解任务指标,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纳入精神文明考核,推动工作落实。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郁校园精神文化,增强校园文化底蕴,打造攀西文化高地,讲好攀大故事、传递好攀大声音、树好攀大形象,为建设阳光健康美丽应用型一流大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编辑/郑洪艳;审核/朱云生 方青松)